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科研团队让机器人“零接管”完成胆囊切除,成功率100%!
时间:2025-09-08 作者:盛诺一家
近日,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官方微信发表文章称: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牵头的科研团队,用名为SRT-H的分层式外科机器人大模型,让机器人在“类临床”的胆囊切除场景中,无人协助、完全自主完成了关键阶段;并在更系统的验证中,完成了8例离体猪胆囊切除,成功率100%。
该研究于2025年7月9日发表在《Science Robotics》上。
(来源:Science官网)
手术机器人:从机械臂,到“懂外科的智能体”
传统手术机器人更像“人手的延长线”,医生怎么推、机械臂就怎么动。而SRT-H的不同在于,它把“看懂—计划—执行—纠偏”变成一体化回路。
第一,它不仅“会做”,还“看得懂”。
研究团队让模型看大规模的外科视频并结合文字标注进行模仿学习,因此,它不是“看图做动作”,而是能理解“这一步在外科语义上到底在干什么”。
手术中,它还能接受语音指令,像一个受教的年轻住院医,能听懂“导师”的话。
第二,它会拆分复杂任务,自我纠偏。
在胆囊切除这类“真正复杂”的场景里,SRT-H被要求完成17个连续子任务(识别血管与导管、精准抓取、夹闭、切离、止血等)。
研究报告显示,它的总体品质可与专家外科医生比肩,只速度偏慢,在8例离体猪模型中平均用时317秒,平均自我纠正6次——这说明,它会“自己踩刹车”,对边界有自我约束。
第三,它经得住“非理想世界”的风浪。
当研究人员改变起始位姿、用血样染料改变组织外观、引入解剖差异时,系统仍能稳定完成任务——这类“鲁棒性”,是从实验台走向临床的“通关钥匙”。
这里的“鲁棒性”(Robustness),是指系统在面对环境变化、干扰和不确定性时,仍然能稳定、可靠地完成任务的能力。
(来源:摄图网)
第四,它的“大脑”是分层的。
上层负责任务规划和语言空间的纠错,下层生成精细的运动轨迹,相当于“先把路径想清楚,再把刀口走稳”。在自主评估体系LASR中,它已到达4级:可以针对患者(或模型)自主生成并选择方案,必要时再“呼叫”医生接管。
这并非“孤立奇招”。
团队在文中回溯:早在2022年,他们的STAR系统就完成过活体动物的自主腔镜肠吻合;如今SRT-H在更接近临床的胆囊切除场景里验证了可迁移、可交互、可自我纠正的能力,下一步自然是扩展到更多术式与更高自主度的完整流程。
机器人“自主手术”,对肿瘤患者有何“现实意义”?
把一台肿瘤手术想象成穿越雾区的长途驾驶:路线不止一条,关键节点很多,驾驶员的疲劳、心态和经验都会影响抵达的安全性与时间。SRT-H这样的系统,核心价值并不是“替代医生”,而是把“可标准化的动作”变得更高效率、更少失误。
1.减少“有害差异”,把运气成分降到最低。
同一种肿瘤手术,不同术者在解剖分层、淋巴清扫边界、吻合质量上的细微差异,直接影响复发率与长期功能。SRT-H把17步关键动作“模板化”,且在视觉扰动和个体差异下仍能稳定执行,这意味着流程可以被清楚刻画与复现,把“术者波动”压低到工程学水平。
(来源:摄图网)
2.让“先诊断、后开刀”的理念更容易落地。
真正高质量的肿瘤治疗往往不是“发现就切”,而是在充分诊断、病理确证、团队讨论后再择期实施。
已有大样本研究提示,“非急需”肿瘤并非越快手术越好。SRT-H的设计恰好依赖清晰的标签与策略,它不是催促“快刀”,而是放大按证据行事的价值。
3.把MDT(多学科协作)的“纸面共识”翻译成“术中动作”。
多学科模式的本质是医生围着患者转,在电子病历的协同下,把影像、病理、外科、麻醉的共识固化成一张“可执行的路线图”。MDT能避免误诊、量身定制方案;而SRT-H这类系统能在台上忠实执行这张路线图,减少“会而不做”或“知而难行”的落差。
4.守住“底线时刻”。
夜间急诊、术者疲劳或团队不齐整时,风险往往集中在“看似简单但容错率低”的片段。SRT-H的自我纠偏与稳健性,意味着它可以在这些片段里像车上的稳定器,把意外“拉回”正常轨道。
机器人“自主手术”能否推广开?谁会率先受益?
(来源:摄图网)
外科手术的“自动驾驶”时代也许会来,但“全程无人接管”不会是第一站。和“智能驾驶”一样,一个更现实的落地图景是“人机共驾+高自主子任务”,而不是一蹴而就“从切皮到缝皮全自动”。
短期内,结构清楚、解剖变异小、流程成熟的术式(如胆囊、部分疝修补)或肿瘤手术中的“模板化片段”(如某些淋巴区清扫、标准层面分离、血管处理、吻合与止血),会率先实现“高自主+专家监督”。
这与约翰霍普金斯团队过往在肠吻合等环节的自主化探索,是一条连续的路。
要跨过临床门槛,除了工程端继续强化“少见并发症识别—自动中止—医生接管”的安全机制与前瞻大样本验证,现实中还要解决伦理、监管与成本:这一次研究作者也直言,走向床旁前仍有这些硬门槛。
因此,比起幻想“全流程无人接管”,更可行的是:把可控子场景做成“稳、可解释、可追责”的标准化执行者,医生随时可接管。
而该技术能否推广,取决于三个维度:
数据:决定“聪明程度”——SRT-H依赖大规模手术视频与文字标注才能把“外科语义”学扎实;没有持续数据治理与多中心数据共享,性能很难跨院复制。
接口:决定“装车速度”——SRT-H要能插到现有机器人平台与医院信息系统(设备控制、影像导航、语音系统、术中记录),减少“孤岛工程”。
经济性:决定“医保与院长是否买单”——如果它能带来更短学习曲线、更少并发症、更少返台与更短住院日,才会形成推广闭环,而这些恰恰与肿瘤患者的器官功能保护、复发率下降直接相关。
结语:
智能驾驶追求的“零接管”,本质是在复杂世界里把“人”的不确定性压到最低;外科的自动驾驶追求的也是同一件事。
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科研团队此次把手术机器人从“机械臂”推向“懂外科的智能体”:会看、会想、会做、会纠偏,在类临床的胆囊场景中挺进到LASR 4级的人机共驾,对肿瘤患者而言,意味着术式流程更稳、误诊和过度治疗更少、MDT方案更易落地。
约翰霍普金斯医院
未来“完全自主”会到来,但它不会一夜之间“全程无人接管”;更可预见的,是在可控片段里先实现高自主和可追责的标准化执行,医生留在回路里兜底。这是更安全,也更符合医学伦理与现实监管的路径。
当外科变成一门更“工程化”的学问,公平的高质量医疗,就离更多患者更近了一步。
参考来源:
1.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EigG70hsG4PLTgpQVshO0w
2.https://hub.jhu.edu/2025/07/09/robot-performs-first-realistic-surgery-without-human-help/
3.https://www.bannedbook.org/bnews/cnnews/20250717/2214006.html
【盛诺一家】成立于2011年,是国内领先的海外医疗咨询服务机构,至今已为超过7000个患者家庭提供出国就医服务,重点涵盖癌症、心脏病、罕见疾病等重疾领域。凭借专业、贴心、高效的服务,盛诺一家赢得了99%客户好评率!
📌为什么出国就医患者首选盛诺一家?
- 官方资质:与美国、日本、英国近50家TOP级医院签署官方合作协议,搭建全球医疗服务网络
- 专业可靠:咨询服务团队成员70%拥有医学背景,包括医学院博士、三甲医院医生、资深医学翻译
- 一站式服务:在全球设有15个客户服务中心,保障从国内到海外全流程、高品质的服务质量
- 客户至上:推出48小时冷静期、风险告知书、医疗费用“零加成”等措施,保障客户权益
- 专属折扣:通过本公司预约出国就医的患者,可额外申请5%–40%的医疗费用减免折扣
👉如果您或者家人需要出国看病,可拨打免费咨询热线 400-875-6700,或通过 盛诺一家官网 预约咨询!
本文为海外就医科普文章,内容仅供阅读参考,不作为任何疾病治疗的指导意见。文章由盛诺一家编译,版权归盛诺一家公司所有,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须注明"转自盛诺一家官网(m.telecom-inc.com)"字样。
上一篇:无
- 相关资讯
- 最新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