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刚!美国发布2024-25年度13大医学里程碑,覆盖多种癌症、罕见病(精简干货版)
时间:2025-08-28 作者:盛诺一家
8月26日,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(NCI)旗下癌症研究中心(CCR)发布了其数字年刊,把过去一年里“最能改变临床路径”的研究拎出来,用通俗方式解释其核心发现与潜在临床价值。
这是一份“方向盘”式的清单,收录入离临床最近的13项前沿医学进展,提示了多种肿瘤、罕见病未来治疗的方向。
(来源:NCI)
下面,笔者就把这13项前沿医学进展逐一拆解,看看其能为患者带来哪些价值。
2024-25年度13大医学里程碑
里程碑1:免疫细胞再编程,结直肠癌被攻破
20多年前,科学家首次证明可以重新编程患者自身免疫细胞来对抗癌症,由此诞生了细胞免疫疗法。如今,这类疗法在血液肿瘤和黑色素瘤中已广泛应用,但对大多数实体瘤效果有限。
最新发表于《自然·医学》的临床研究带来突破: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Rosenberg团队在Ⅱ期试验中,首次利用个体化免疫细胞再编程,让患者的免疫细胞成功缩小转移性结直肠癌。
研究方法不同于传统CAR-T。团队从患者肿瘤中筛选出能够识别癌细胞的T细胞受体,再把这些受体移植到患者血液中的健康T细胞上,并在体外扩增成“军团”,回输体内。这样生成的免疫细胞既强壮又精准,能直接识别患者特有的肿瘤突变。
在7位多次治疗失败的结直肠癌患者中,3人肿瘤明显缩小,其余患者病情也得到数月控制。虽然结果仍属早期,但意义重大:细胞免疫疗法正向实体瘤领域迈出关键一步。
Rosenberg博士表示:“90%的癌症死亡来自实体瘤,这可能是开启新一代免疫疗法的起点。”
个体化细胞免疫疗法作用机理(来源:NCI)
里程碑2:新型药物组合ViPOR让三成淋巴瘤患者肿瘤消失
一项发表于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的临床试验显示,新型药物组合ViPOR(包括venetoclax、ibrutinib、prednisone、obinutuzumab和lenalidomide)在治疗侵袭性淋巴瘤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
在一项针对5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Ⅰ/Ⅱ期试验中,超过一半患者对治疗有反应,其中38%患者完全缓解,淋巴瘤消失且未复发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,部分曾经接受过CAR-T治疗却复发的患者,也在ViPOR疗法下实现了长期无病生存,甚至维持5-6年不复发,被认为极有可能治愈。
实验室研究显示,ViPOR能迅速“斩杀”淋巴瘤细胞,这一强烈效果在临床中得到验证。虽然治疗伴随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,但总体不比传统疗法更严重。
值得注意的是,疗效最显著的患者多属于特定分子亚型,如非生发中心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,或具有MYC、BCL2基因重排的高危B细胞淋巴瘤。目前,一项更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正在进行,以进一步确认其疗效。
这项成果有望将ViPOR推向侵袭性淋巴瘤的新标准治疗。
ViPOR试验受益者Lynda Flom(来源:NCI)
里程碑3:手术+生物材料+疫苗,三合一疗法让肿瘤不再复发
癌症治疗不止靠药物。CCR研究团队在《Advanced Materials》报道了一种全新组合疗法:把外科手术常用的生物材料与治疗性癌症疫苗融合,用于清除残余肿瘤并防止复发。
手术后,医生常用生物材料(如胶原、塑料等)来填补或支撑缺失组织。这些材料本身就能招募免疫细胞,促进修复。研究者设想:如果在这些材料中加入癌症疫苗,能否让免疫系统不仅修复伤口,还能记住并消灭肿瘤细胞?
团队将生物支架与疫苗“捆绑”,使其持续激活杀伤性T细胞。在淋巴瘤小鼠实验中,这一设计清除了50%-75%的现有肿瘤;且数月后再次植入肿瘤,免疫系统依旧能识别并彻底清除,显示出持久的免疫记忆。
研究者认为,这一方法有望把癌症免疫治疗与手术后的组织再生结合起来,为癌症防治开辟新思路。
(来源:摄图网)
里程碑4:为什么有些人能“压制”HIV?关键在基因多样性
全球有超过3900万人感染HIV。虽然抗病毒治疗能控制病情,但并非人人可及,研究免疫系统自身如何应对HIV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Carrington团队发现,人类白细胞抗原(HLA)基因的多样性,决定了机体对HIV的控制力。
HLA就像“警示牌”,能将病毒碎片展示给免疫系统识别。若一个人从父母那里继承了相同的HLA基因,免疫系统能识别的病毒片段有限,抵抗力较弱;若基因不同,则能展示更多病毒片段,增强免疫监视。
研究人员利用功能差异度指标,分析了不同HLA基因对免疫识别的互补性,并结合临床数据发现:HLA越多样,病毒载量越低,患者发展为艾滋病的时间越长。
这一成果不仅揭示了HIV控制差异的原因,也提示HLA多样性可能影响疫苗效果和癌症免疫疗法。未来,HLA功能差异的测量有望推动个体化的防治策略。
(来源:摄图网)
里程碑5:牙科研究意外发现:骨髓细胞竟能维持免疫记忆
人体的免疫记忆依赖于浆细胞,它们能长期分泌抗体,记住曾经入侵的病毒和细菌。科学家一直不清楚骨髓环境如何帮助这些浆细胞长寿。
最新发表于《自然》的研究揭示了答案:一种原本在牙齿和骨相关细胞中高表达的蛋白——pannexin-3,竟是关键。
研究人员发现,小鼠若缺乏pannexin-3,骨髓内浆细胞数量和抗体水平都会下降。机制在于:pannexin-3能形成通道,释放能量分子ATP,而浆细胞上的P2RX4受体能感知ATP信号,维持其存活。
若阻断P2RX4,浆细胞和抗体水平同样显著降低。
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免疫记忆的维持机制,还带来临床启示:在狼疮小鼠模型中,阻断P2RX4能减少自身抗体并缓解症状,提示可用于自身免疫病治疗;对疫苗效果提升、以及多发性骨髓瘤治疗,也可能具有价值。
研究者表示,这一成果源于跨学科合作,也体现了“科学直觉”在基础研究中的重要性。
骨髓细胞释放能量分子ATP(来源:NCI)
里程碑6:新型基因疗法PRGN-2012,有望终结反复手术困境
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是一种由HPV6和HPV11引起的疾病,会在气道中反复长出赘生物,影响声音甚至呼吸。几十年来,手术切除一直是唯一手段,但赘生物几乎总会复发,许多患者一生需接受数百次手术。
最新发表于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》和《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》的临床试验带来突破:由NCI与Precigen公司合作开发的基因疗法 PRGN-2012,能训练患者T细胞识别并杀死被HPV感染的细胞。
在Ⅰ/Ⅱ期临床中,86%患者在治疗后的1年内手术次数明显减少,超过一半患者完全无需手术。
研究还发现,93%的患者在治疗后血液中出现了能识别HPV的T细胞,其中6人病情被彻底控制。治疗耐受性良好,无严重不良反应。
由于疗效显著,PRGN-2012已获FDA“突破性疗法”认定,并进入优先审评流程。如果顺利获批,呼吸道乳头状瘤患者将迎来首个真正针对病因的药物治疗,让患者有望彻底治愈该疾病。
PRGN-2012的受益者Kim McClellan(来源:NCI)
里程碑7:关键基因Duxbl——胚胎能否发育的“总开关”
从受精卵分裂出的最初两枚细胞具有全能性,能发育成身体任何细胞以及胎盘等支持结构。但要继续健康发育,必须转变为多能细胞,只生成体内细胞而不再生成胎盘。若调控失误,胚胎就无法正常形成。
癌细胞常利用这些发育通路“返老还童”,回到更原始的状态,从而无限增殖并逃避治疗。因此,理解这些通路的关键节点对癌症研究同样重要。
最新发表于《自然·遗传学》的研究显示,Duxbl基因是控制胚胎发育的关键“关闸”。它能关闭Dux家族诱导的全能基因,保证胚胎顺利过渡到多能阶段。
研究人员发现,缺乏Duxbl的小鼠胚胎无法分裂超过两次,最终死亡,说明该基因对生命至关重要。更进一步,研究团队还发现Duxbl会与两种蛋白TRIM24和TRIM33协同发挥抑制作用。未来,科学家将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。
这一成果不仅揭示了胚胎发育的精妙调控,也为理解癌细胞如何“劫持”发育基因提供了新思路,有望开发新的治疗方向。
受精卵分裂示意(来源:NCI)
里程碑8:肝细胞里的“能量工厂”竟有两种形态,决定不同功能
肝脏是人体的“多面手”,既要分解营养、清除毒素,还要储存脂肪、制造能量。其核心动力来自细胞内的线粒体。最新发表于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的研究揭示:即使在健康肝脏中,不同区域的线粒体形态和功能也各不相同。
研究发现,在肝小叶的边缘,血液携带着丰富养分流入,这里的线粒体圆润饱满,主要负责把营养转化为能量;而在小叶中心,血液将流向静脉,这里的线粒体细长如“面条”,更擅长合成和储存脂质。
进一步实验表明,如果阻断肝细胞感知养分的能力,线粒体的功能会随之转变。这说明肝细胞具备根据营养状况灵活调整代谢任务的能力:在能量充足时,可以一边生产能量,一边囤积脂肪备用。
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健康肝脏的精妙分工,也为理解脂肪肝及其向肝癌发展的机制提供了新线索。研究团队还在健康的人类肝脏中观察到相同现象,显示其广泛适用性。
肝小叶边缘肝细胞的线粒体(来源:NCI)
里程碑9:科学家首次绘制“外显子生存图谱”,揭示癌症新靶点
人体约有2万个基因,但基因并非每次都以同样方式使用。基因中的外显子可以被不同组合拼接,生成多样化的蛋白质。这种灵活性维持了健康,但也为错误留下了空间。癌细胞常利用拼接异常制造异常蛋白,助长生长和转移。
最新发表于《Molecular Cell》的研究中,Gonatopoulos-Pournatzis与Aregger团队首次在外显子层面进行全基因组筛查。他们利用CRISPR技术逐一切除超过1.2万个外显子,并评估缺失对细胞生存的影响。
结果发现,2000多个外显子能促进细胞存活,171个则抑制细胞生长。
这一成果首次系统揭示了外显子对细胞“适应力”的重要性,并为研究癌症等拼接异常相关疾病提供了路线图。研究人员已验证其中一个外显子(TAF5基因的外显子8),其缺失会阻碍基因调控复合物组装,导致基因表达剧烈紊乱。
科学家表示,这份“外显子功能图谱”不仅是基础研究的重要资源,更可能为未来癌症新疗法的设计指明方向。
像“剪刀”一样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(来源:NCI)
里程碑10:肝脏分泌的一种蛋白,竟能决定肠道健康!
肠道每天暴露在细菌和食物刺激中,容易引发炎症性肠病(IBD)。最新研究发现,肝脏分泌的一种蛋白PEDF(色素上皮衍生因子),在调控肠道干细胞方面发挥关键作用。
干细胞是修复肠道黏膜的重要“工程队”。但分裂过快,可能导致癌变。研究人员发现,当小鼠切除部分肝脏时,PEDF减少,肠道干细胞立刻大量增殖,说明肝脏像“遥控器”一样控制着肠道。
更有意思的是,这条“肠-肝轴”是双向的。肠道一旦发炎,会抑制肝脏产生PEDF,让干细胞加速修复受损组织。实验表明,降低PEDF甚至能缓解肠炎。
在人类数据中,也出现了类似机制。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非诺贝特(PPAR-α激动剂)与肠炎相关,也提示肿瘤发生的“炎症-修复-增殖”链条,未来或能指导代谢药物的合理使用。
健康小鼠PEDF蛋白染色的肠道组织(来源:NCI)
里程碑11:细菌“马达”真相揭晓,为新型抗生素提供线索
许多细菌依靠鞭毛像“马达”一样推动自己前进,可以朝食物游去,也能逃离毒素。这个马达还能随时反转方向,让细菌迅速掉头。但科学家们长期不清楚它是如何做到的。
最新发表于《自然·微生物学》的研究,由Susan Lea团队通过冷冻电镜捕捉到超过8.5万张图像,首次清晰揭示了鞭毛马达的结构变化。
该研究发现,这个离子驱动的马达和连接鞭毛的小齿轮,可以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咬合:一种让鞭毛顺时针转,另一种则让它逆时针转。关键在于其中一个蛋白质能“翻转180度”,相当于把齿轮的位置彻底换掉,从而改变运动方向。
这是蛋白质少见的极端构象变化,不仅揭示了细菌运动的基本原理,也可能带来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思路。
由于鞭毛结构在不同细菌中高度保守,这一机制或适用于多种细菌。Lea博士指出,这一成果对癌症患者尤为重要,因为感染常是癌症死亡的重要原因。
冷冻电镜生成的显微照片(来源:NCI)
里程碑12:AI工具PERCEPTION用于预测疗效、监测耐药,还能推荐抗癌药
癌症治疗的难点之一,是同一种疗法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,甚至同一肿瘤内部的细胞差异也会导致疗效不一。
最新发表于《Nature Cancer》的研究中,Ruppin团队开发了人工智能工具PERCEPTION,能利用单细胞RNA测序(scRNA-seq)数据,预测患者对特定药物的反应,并监测肿瘤产生耐药的时间点,甚至提出替代药物方案。
单细胞测序能揭示肿瘤的“异质性”,但数据量庞大,解读困难。PERCEPTION通过AI建模,一次性分析数万个肿瘤细胞的分子特征,并与临床结果匹配。
在多发性骨髓瘤、乳腺癌和肺癌的数据验证中,该工具不仅准确预测了药物疗效,还首次实现了对耐药演变的追踪,性能优于现有预测工具。
研究人员指出,未来若能在更多癌症类型中应用,PERCEPTION有望推动精准肿瘤学发展,使治疗更具“适应性”——实时监测肿瘤变化,动态调整方案。
虽然scRNA-seq仍然昂贵,但这一突破为个体化治疗开辟了新方向,未来治疗可能从“拍脑袋”,变成“先演算、再处方”。
新人工智能模型(来源:NCI)
里程碑13:罕见病WAS基因疗法显效,患儿重获正常生活
Wiskott-Aldrich综合征(WAS)是一种罕见的X染色体遗传病,因WAS基因突变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功能缺陷。患者常出现出血、湿疹、感染、自身免疫病甚至淋巴瘤,多数孩子若不治疗,寿命难超15岁。
长期以来,骨髓移植是主要治疗手段,但受限于供者匹配和免疫并发症,疗效有限。最新发表于《Blood》的Ⅰ/Ⅱ期临床试验显示,基因疗法为WAS带来新希望。
研究团队提取患者自体干细胞,用病毒载体导入正常的WAS基因,再回输体内。五名患儿在接受治疗后,体内开始产生WAS蛋白,免疫力显著改善,感染减少,湿疹缓解,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。
随访超过5年,孩子们都能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。
值得注意的是,若细胞获得两份WAS基因拷贝,血小板水平几乎恢复正常;只有一份拷贝时虽仍偏低,但出血症状也明显减轻。
研究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优化基因疗法,使其在单拷贝情况下也能达到更佳效果。这项进展不仅为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,也为遗传病和免疫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线索。
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受益的WAS患儿(来源:NCI)
患者怎么用好这份“清单”?三条落地建议
1.把前沿研究当“方向”,别当“处方”
年刊里的多数成果仍在动物或早期临床阶段,真正进入指南需要更多验证。
对个人决策而言,它像“天气预报”:看趋势、定策略,但不能直接替代治疗方案。实际就医,应当在多学科团队(MDT)里,综合影像、病理、分子分型与伴随诊断,选择最合适的那条路径。
2.重大治疗前,尽量做一次“二诊/联合会诊”
无论是“要不要手术”“选哪种放化疗/靶免组合”还是“是否考虑临床试验”,第二诊疗意见可以显著降低误诊与过度/落后治疗的风险。

(来源:摄图网)
特别是在肿瘤治疗“最佳首次机会”极其宝贵的前提下,更要避免仓促上手术台。
3.关注临床试验入口与人群资格
本次年刊里,ViPOR、PRGN-2012、个体化TCR-T等已进入或正在推进Ⅰ/Ⅱ/更大规模多中心试验。
对患者和家属而言,尽早了解入组条件(分期、既往治疗、分子标志物、体能评分等),在正规平台检索信息,与主诊医生讨论“标准治疗 + 试验机会”的组合策略,常常能把生存空间拉长。
结语:把“科学里程碑”变成“患者台阶”
这份年刊像一张路书:有的是近路(正在Ⅲ期或监管快车道),有的是风景线(基础发现为未来疗法铺路),有的则是看似“偏路”,却可能成为下一个标准治疗。
对于中国患者,最重要的是让好科学进入好决策:通过MDT、二诊和合规的临床试验,把不确定性拆小,把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间同时装进行囊。
参考来源:
2024-2025 Annual Highlights
https://ccr.cancer.gov/news/milestones-2025
具体里程碑条目(对应文中顺序):
1.Empowering Immune Systems(个体化 TCR-T)
2.ViPOR Strikes Lymphoma Hard(多药联合)
3.Building Support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(支架+癌症疫苗)
4.Strength in Difference(HLA 功能差异度)
5.An Unexpected Team(pannexin-3 / P2RX4 / 浆细胞)
6.Clearing the Airways(RRP 基因免疫疗法 PRGN-2012)
7.Kickstarting Multicellular Life(Duxbl)
8.Metabolic Multitasking(肝脏线粒体空间分工)
9.Splicing Matters(外显子层面 CRISPR 筛查)
10.A Healthy Gut Stems from the Liver(PEDF-PPAR-α 肠-肝轴)
11.Switching Direction(细菌鞭毛“掉头”结构)
12.A New PERCEPTION of Drug Resistance(单细胞 AI 预测应答/耐药)
13.Restoring Critical Genes(Wiskott-Aldrich 基因治疗)
【盛诺一家】 成立于2011年,是国内权威的海外医疗咨询服务机构,提供出国看病、全球专家开云官方首页 、日本体检等服务。
海外医疗为什么首选盛诺一家?
- 稳健运营
深耕行业14年:实缴注册资本3,970万元,获红杉资本、中信里昂、腾讯等多轮注资。 - 权威认证
全球医疗资源:与美国MD安德森、梅奥诊所、麻省总医院、日本开云体育app官方版下载安卓 等官方直签合作。
官方认证 合规运营:唯一同时获日本MEJ AMTAC资质与外务省“身元保证机构”授权的中国机构。 - 专业服务
专业可靠:服务团队成员70%拥有医学背景,包括医学院博士、三甲医院医生、资深医学翻译。
智能匹配:自主研发专利“全球医疗资源匹配模型”,精准推荐医院与医生。
全流程个体化服务:从病历翻译、签证辅助、就医预约到境外陪同、生活支持全面覆盖。
全球服务网络:在中、美、英、日等地设有15个全资分公司与服务中心,提供落地保障。 - 客户至上
提供5%-40%医疗费用专属折扣,签约48小时可全额退款,出具风险告知,倡导理性就医。 - 良好口碑
合作企业:为华为、中国人寿、民生银行等知名企业提供海外医疗咨询服务。
媒体报道:多次获人民日报、CCTV、新华社报道,被人民网评为“出国看病机构第一名”。
客户信赖:盛诺一家已服务7000+重症患者家庭,60%客户通过老客户推荐,满意度高达99%。
👉 如果您或家人面临重大疾病决策,想了解海外就医方案?
✅ 请拨打免费咨询热线
400-875-6700,或通过
官方网站
预约咨询医学顾问,获取专业建议,开启全球精准医疗之路。
本文为海外就医科普文章,内容仅供阅读参考,不作为任何疾病治疗的指导意见。文章由盛诺一家编译,版权归盛诺一家公司所有,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须注明"转自盛诺一家官网(m.telecom-inc.com)"字样。